阅读特色 | 移动端 | 添加书籍 | 临时书架 | 主题样式:| 网站迁移+改版中,需7-20日
  • 选项
  • 快键
  • 属性
背景色
字色
字体
简繁切换
翻页时间
显示说说 我想说
还原
双击左键:开始滚屏
←:上一章节
→:下一章节
↓:滚屏加速并开始
↑:滚屏减速并开始
滚屏速度:
小键盘+:字体加大
小键盘-:字体减小
翻页时间上:使用鼠标滚轮
第4节 生命之光慢慢暗淡和熄灭

丘吉尔最后十年,大部分时间在恰特韦尔庄园度过,有时住在市区海德公园门28号,前几年每年都要到法国南方去住一段时间。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他抓紧时间把二战前已写好大部分草稿的四卷《英语民族史》完成,陆续整理出版。他的兴趣只在战争和政治方面,写到社会经济生活就无话可说,甚至对肇始于英国的产业革命,也只以寥寥几页草草带过。此外,儿子将他1953—1959年的讲演编辑出版,题为《不成文的同盟》,这最后一个演讲集,突出了他关于英美联合的思想。

卸下首相职务后,丘吉尔立刻偕妻子和林德曼教授去西西里度假。林德曼作为英国原子能委员会的创建人,深深地感到在科技竞争中英国远远落后于美国,便提议创办像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那样的理工大学,并认为技术专家应接受人文科学的积极影响。丘吉尔赞同他的意见,开始让秘书以他的名义募集资金,建立剑桥丘吉尔学院。1958年丘吉尔在主持学院理事会时,提出要平等地接受女子入学,当时牛津和剑桥大学都还没有做到这一点。丘吉尔本来歧视妇女的思想很严重,但二战中英国妇女重要的贡献,妻子和女儿莎拉、玛丽的社会活动才干,都教育他转变了观念。由于筹资困难,学院到1961年才奠基,1964年才正式开始第一期工程,直到70年代规模仍很小。

丘吉尔很想利用自己的余生写书,但毕竟脑力不济,记忆减退,力不从心,只好作罢。他仍然浏览每日重要报纸,读历史书,看小说,在外出旅行时画画。他特别爱看有关二战的回忆录,从这些书里寻找他一生的高一潮,重一温一

他作为伟大国务活动家所度过的最美好的时光。他每周要收到几百封信,专门有两个女秘书给他处理个人信件。此外,还有几个生活服务人员为他操持家务、照料饮食。

丘吉尔生命的光辉渐渐地暗淡下去,除了客人来访同他谈起政治问题能够暂时激起他的热情外,只有法国南方的生活能增加他的活力。地中海沿岸美丽的景色丰富了他的艺术想象力,他在那里画画、休息和一交一

友,间或也去蒙特卡罗①玩轮盘赌。比弗布鲁克、美国女演员埃利奥特和他的著作的译者、版权代理人匈牙利人雷韦斯,都提一供自己的别墅给丘吉尔使用。1958年,他全家在比弗布鲁克的别墅中庆祝他的金婚纪念日。

蒙特卡罗是法意边境濒临地中海的摩纳哥公园城市,气候一温一

和,风景优美,是世界闻名的赌城。

1959年,丘吉尔有了一位百万富翁的新一交一

,不知他以什么魅力拨动了希腊船王奥纳西斯的友情琴弦。船王有艘大型豪华游艇“克里斯迪纳”号停泊在法国里维埃拉,他邀丘吉尔全家登船出游,每日供奉美酒佳肴和各种舒适的服务,令贪图美食等生活享受的丘吉尔十分开心。1959—1963年丘吉尔有几次乘游艇航行于地中海和大西洋,东到伊斯坦布尔,西到西印度群岛和纽约。船王就在这艘船上控制他庞大的商业帝国,其中包括蒙特卡罗的巴黎大饭店,丘吉尔也常应邀长住其中。

85岁以后,丘吉尔感到他的体力越来越差,他佝偻着背,腿脚乏力,耳聋严重,尤其使他伤心的是他已很难迸发出思想的火花,再也无法提出什么创见了。他的活动大受限制,常常靠玩纸牌和看电一影

来消磨时光。亲朋故友一个个病逝,丘吉尔感到悲伤和寂寞。他玩牌也技巧衰退,注意力难集中,经常出错牌,难得的是布朗秘书和妻子的堂姐亨利却极具耐心地陪着他一连玩上几小时。他的战友蒙哥马利元帅十几次前来恰特韦尔与丘吉尔做伴、聊天和互相安慰,两颗绚丽之星在宁静的黄昏中放射出照耀对方的光辉。

轻度中风复发三次:1959年6月、1960年6月和10月。跌倒两次:1960年11月在住宅地上跌断背骨,三周后就能下床

;1962年夏在蒙特卡罗摔伤胯骨,上石膏后飞机接回伦敦做接骨手术,又是三周后就能下床

自一由

行走。

垂暮之年,接连经受如此严重的病伤,不仅性命无虞,还能神奇地迅速恢复,生命力之顽强让人叹为观止!

1964年11月底,丘吉尔迎来了90华诞。这天,他穿着按战时式样缝制的古怪服装,站在住所二楼的窗口边,向聚集在家门口附近的祝寿人群挥手致谢。由于体力不支,打不起精神,没有举行隆重的仪式。这天他收到6万封贺信、贺电和许多贺礼,包括女王送来的鲜花,他躺在床

上接受了新首相威尔逊转达的工一党一

内阁的祝愿,晚上怀着极大的兴趣观看了英国广播电视台祝贺他90大寿的特别节目。

从当天照片看,他已十分衰老,他的眼睛失掉了以往闪耀的那种智慧、意志和刚毅的目光。时间夺走了这一切。而他向时间夺取得更多,早几年他就详细安排了自己的葬礼仪式,并以《葬仪手册》为题作了书面记载。早在20年前,当他接连患肺炎和出现心脏病症状时,根据莫兰医生关于丘吉尔活不长的预测,伦敦一家新闻电一影

公司就授权组织一个准备摄制丘吉尔葬礼文献纪录片的小组,现在这个小组的三名摄影师已不在人世。

他还在一如既往地向命运挑战。他又取得一个新的胜利:坚韧地跨进了1965年。

1月9日,丘吉尔得了感冒。晚上,他第一次拒绝吸烟和喝白兰地。他曾在既不抽烟、又不喝酒的蒙哥马利面前夸口说:“我既喝酒,又抽烟,所以200%健康。”如此自信和倔强的人,十年前对烟酒已经严格地限量了,现在进一步“拒绝”,可见生命已非同寻常地跨向了极限的门槛。次日躺在床

上没有食欲,神志不清。第三天会诊发现再次中风。15日,因脑血栓而昏迷。

开始逐日发布病情公告。

接连十多天卧床

不起。子女亲属纷纷赶回家门。记者和市民在门前屋后拥塞不堪,80多岁的莫兰无法招架,干脆把临街宣布的病情公告送到通讯社。内阁和议会改变和暂停了原定的日程。

最后,终于熬到了1月24日,正是父亲70年前去世的同一天,丘吉尔的呼吸缓慢而吃力起来。早上刚过8点,他心安神怡地辞世远行了。

这个天空飘洒细细冷雨的星期天,800万伦敦市民早饭比平日吃得晚,他们从电台的临时广播里默默地收听丘吉尔逝世的消息。电台又播放起丘吉尔出任战时首相时发表的著名就职演说的部分录音:“我所能奉献的,只有热血和辛劳,眼泪和汗水。……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这雄壮、坚强的声音把人们带回25年前那危急和拼搏的岁月。播完录音,电波中又传来贝多芬第五一交一

响曲,它让人们回忆起二战期间,在这象征胜利的乐曲鼓舞下,领袖和人民共同奋战的壮丽情景。

议会大厦的英国国旗降了半旗,教堂都鸣响着吊丧的钟声。伦敦上空的空气似乎都凝结不动了。只有丘吉尔家门口人来车往,络绎不绝,前来吊唁的行人和车辆,把路都快堵塞了。

“一温一

斯顿·丘吉尔阁下亲手创造并谱写了历史。”威尔逊首相在灵前喃喃地说。历史和人心全面地记载着杰出人物的功绩和过失,但当伟人辞世的时刻,人们本能地只想起他的优良品质和卓越贡献。

1947年,丘吉尔当着医生的面告诉他的妻子,他希望像军人那样安葬他。现在他如愿以偿。

1月27日,他的灵柩安放在议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大厅,用红色地毯铺盖的四层台阶的中央高台上,人民前来向他告别。台阶四角站着四名海军军官,他们身穿海军服,手持军一刀,垂首而立。灵柩前方两名女军官,身穿军服,头戴军帽,一动不动地静立着。议长和三个政一党一

领袖们以及四名参谋长(三军参谋长加上1964年任命的国防参谋长)都先后替换军人轮流守灵。32万公民前来瞻仰遗容,向他表达最后的敬意。

七年前,女王建议,麦克米伦内阁决定,为丘吉尔举行国葬。非国家元首而举行国葬,英国历史上只有两次,1853年为打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将军,1898年为大政治家格莱斯顿首相。

1月30日,丘吉尔国葬日。伦敦上空笼罩着一片一陰一云,寒风刺骨。只为英王葬仪使用过的一辆炮车,载着覆盖英国国旗和压着嘉德勋章的灵柩。长达1.6公里的3500人的送葬队伍以1分钟65步的速度缓缓前进。三军乐队轮流吹奏贝多芬和肖邦的送葬曲。一分钟发射一发的吊丧礼炮响彻冬日的天空。

灵车从威斯敏斯特大厅出发,穿过议会广场,经过白金汉宫,沿斯特拉斯街上芦加特山,来到圣保罗大教堂,伊丽莎白女王和各国元首、首脑等贵宾等候在这里。隆重的仪式由合唱圣诗和奏哀乐开始,接着大主教做祈祷,大家垂首默哀,以唱丘吉尔喜欢的《共和战歌》结束。

午后,灵柩又装上炮车,来到伦敦塔旁的栈桥,再抬上游艇。游艇离开码头,鸣礼炮19响,空军喷气式飞机以分列式掠空而过。游艇沿泰晤士河逆流而上,在滑铁卢车站登岸。灵柩被送上由“不列颠战役”号改装的“一温一

斯顿·丘吉尔”号特别列车,载运到布伦海姆宫附近的车站,安葬在故乡伍德斯托克旁边的布赖顿教堂墓地,同他的父母和弟弟长眠在一起。

爱上阅读,使阅读更加有魅力!爱上阅读,爱上自己的书架!爱上阅读,书籍阅读与分享平台!
本站正在建设中...
2019.4.19开始迁移
爱上阅读 www.isyd.net